未分类

子夏《【毛】诗序》

目录 +

提要

等谨案:《诗序》之说纷如聚讼,以为《大序》子夏作,《小序》子夏、毛公合作者,郑元当为“玄”字《诗谱》也;以为子夏所序《诗》即今《毛诗》者,王肃《家语注》也;以为卫宏受学谢曼卿,作《诗序》者,《后汉书·儒林传》也;以为子夏所创,毛公及卫宏又加润益者,《隋书·经籍志》也;以为子夏不序《诗》者,韩愈也;以为子夏惟裁初句,以下出于毛公者,成伯瑜也;以为诗人所自制者,王安石也;以《小序》为国史之旧文,以《大序》为孔子作者,明道程子也;以首句即为孔子所题者,王得臣也;以为毛《传》初行,尚未有《序》,其后门人互相传授,各记其师说者,曹粹中也;以为村野妄人所作,昌言排击而不顾者,则倡之者郑樵、王质,和之者朱子也。然樵所作《诗辨妄》一出,周孚即作《非郑樵诗辨妄》一卷,摘其四十二事攻之。质所作《诗总闻》,亦不甚行于世。朱子同时,如吕祖谦、陈傅良、叶适,皆以同志之交,各持异议。黄震笃信朱学,而所作《日钞》,亦申《序》说。马端临作《经籍考》,于他书无所考辨,惟《诗序》一事,反复攻诘,至数千言。自元明以至今日,越数百年,儒者尚各分左右袒也,岂非说经之家第一争诟之端乎?

考郑元之释《南陔》曰:“子夏序《诗》,篇义合编,遭战国至秦而《南陔》六诗亡。毛公作《传》,各引其《序》,冠之篇首,故诗虽亡而义犹在也。”程大昌《考古编》亦曰:“今六序两语之下,明言有义无词,知其为秦火之后见《序》而不见《诗》者所为也。”朱鹤龄《毛诗通义序》,文当为“又”字举《宛邱》篇《序》首句,与毛《传》异词,其说皆足为《小序》首句原在毛前之明证。

邱光庭《兼明书》举《郑风·出其东门》篇,谓毛《传》与《序》不符。曹粹中《放斋诗说》亦举《召南·羔羊》《曹风·鸤鸠》《卫风·君子偕老》三篇,谓《序》意、《传》意不相应。《序》若出于毛,安得自相违戾?其说尤足为续申之语出于毛后之明证。观蔡邕本治《鲁诗》,而所作《独断》,载《周颂》三十一篇之《序》,皆祇有首二句,与毛《序》文有详略,而大旨略同。盖子夏五传至孙卿,孙卿授毛亨,毛亨授毛苌,是《毛诗》距孙卿再传。申培师浮邱伯,浮邱伯师孙卿,是《鲁诗》距孙卿亦再传。故二家之《序》,大同小异,其为孙卿以来递相授受者可知。其所授受,祇首二句,而以下出于各家之演说,亦可知也。且《唐书·艺文志》称“《韩诗》,卜商序,韩婴注,二十二卷”,是《韩诗》亦有《序》,其《序》亦称出子夏矣。而《韩诗》遗说之存于今者,往往与毛迥异,岂非传其学者,递有增改之故哉?

今参考诸说,定《序》首两语为毛苌以前经师所传,以下续申之词为毛苌以后弟子所附,仍录冠诗部之首,明渊源之有自。并录朱子之《辨说》,著门户所由分。盖数百年朋党之争,兹其发端矣。《隋志》有顾欢《毛诗集解叙义》一卷,雷次宗《毛诗序义》二卷,刘炫《毛诗集小序》一卷,刘巘《毛诗序义疏》一卷。【案:序、叙二字互见,盖史之驳文,今仍其旧】。《唐志》则作卜商《诗序》二卷。今以朱子所辨,其文较繁,仍析为二卷。若其得失,则诸家之论详矣,各具本书,兹不复赘焉。

乾隆四十六年十月恭校上

总纂官纪昀 陆锡熊 臣孙士毅

总 校 官  陆费墀

诗序卷上

宋·朱子·辨说

《诗序》之作,说者不同。或以为孔子,或以为子夏,或以为国史,皆无明文可考。唯《后汉书·儒林传》以为卫宏作《毛诗序》,今传于世,则《序》乃宏作明矣。然郑氏又以为诸序本自合为一编,毛公始分以寘诸篇之首,则是毛公之前,其传已久,宏特增广而润色之耳。故近世诸儒多以序之首句为毛公所分,而其下推说云云者,为后人所益,理或有之。但今考其首句,则已有不得诗人之本意,而肆为妄说者矣。况沿袭云云之误哉!然计其初,犹必自谓出于臆度之私,非经本文,故且自为一编,别附经后。又以尚有齐、鲁、韩氏之说并传于世,故读者亦有以知其出于后人之手,不尽信也。及至毛公,引以入经,乃不缀篇后,而超冠篇端,不为注文,而直作经字,不为疑辞,而遂为决辞。其后三家之传又绝,而毛说孤行,则其抵牾之迹,无复可见。故此序者,遂若诗人先所命题,而诗文反为因《序》以作。于是读者转相尊信〔一〕,无敢拟议。至于有所不通,则必为之委曲迁就,穿凿而附合之。宁使经之本文缭戾破碎,不成文理,而终不忍明以《小序》为出于汉儒也。愚之病此久矣!然犹以其所从来也远,其间容或直有传授证验而不可废者,故既颇采以附《传》中,而复并为一编,以还其旧。因以论其得失云。

【校】
  • 〔一〕“传”,《津逮秘书》本作“转”。

大序

诗者,志之所之也。在心为志,发言为诗。〇情动于中而形于言,言之不足,故嗟叹之;嗟叹之不足,故永歌之;永歌之不足,不知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也。〇情发于声,声成文谓之音。治世之音安以乐,其政和;乱世之音怨以怒,其政乖;亡国之音哀以思,其民困。故正得失,动天地,感鬼神,莫近乎诗。〇先王以是经夫妇,成孝敬,厚人伦,美教化,移风俗。〇故《诗》有六义焉:一曰风,二曰赋,三曰比,四曰兴,五曰雅,六曰颂。〇上以风化下,下以风刺上,主文而谲谏,言之者无罪,闻之者足以戒,故曰风。〇至于王道衰,礼义废,政教失,国异政,家殊俗,而“变风”、“变雅”作矣。〇国史明乎得失之迹,伤人伦之变,哀刑政之苛,吟咏性情,以风其上,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。〇故“变风”发乎情,止乎礼义。发乎情,民之性也;止乎礼义,先王之泽也。〇是以一国之事,系一人之本,谓之《风》;言天下之事,形四方之风,谓之《雅》。雅者,正也,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。政有小大,故有《小雅》焉,有《大雅》焉。《颂》者,美盛徳之形容,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。是谓“四始”,《诗》之至也〔一〕

【校】
  • 〔一〕“也”字下,明正统本多“说见纲领”四小字。

小序

周南〔一〕

《关雎》,后妃之徳也。【后妃,文王之妃大姒也。天子之妃曰后。近世诸儒多辨文王未尝称王,则大姒亦未尝称后。序者盖追称之,亦未害也。但其诗虽若专美大姒,而实以深见文王之徳。序者徒见其词,而不察其意,遂壹以后妃为主,而不复知有文王,是固已失之矣。至于化行中国,三分天下,亦皆以为后妃之所致,则是礼乐征伐皆出于妇人之手,而文王者徒拥虚器以为寄生之君也,其失甚矣。唯南丰曾氏之言曰:“先王之政必自内始,故其闺门之治,所以施之家人者,必为之师傅保姆之助,诗书图史之戒,珩璜琚瑀之节,威仪动作之度。其教之者有此具。然古之君子未尝不以身化也。故家人之义,归于反身,二《南》之业,本于文王,岂自外至哉?世皆知文王之所以兴,能得内助,而不知其所以然者,盖本于文王之躬化。故内则后妃有《关雎》之行,外则群臣有二《南》之美,与之相成。其推而及远,则商辛之昏俗,江汉之小国,《兔𦊨》之野人,莫不好善而不自知。此所谓身修故国家天下治者也。”窃谓此说庶几得之。】

风之始也。【所谓“《关雎》之乱,以为风始”是也。盖谓国风篇章之始,亦风化之所由始也。】

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。故用之乡人焉,用之邦国焉。【说见二《南》总论。邦国,谓诸侯之国,明非独天子用之也。】

风,风也,教也。风以动之,教以化之。【承上文,解风字之义。以象言,则曰风;以事言,则曰教。】

然则《关雎》《麟趾》之化,王者之风,故系之周公。南,言化自北而南也。《鹊巢》《驺虞》之徳,诸侯之风也。先王之所以教,故系之召公。【说见二《南》卷首。《关雎》《麟趾》言“化”者,化之所自出也。《鹊巢》《驺虞》言“徳”者,被化而成徳也。以其被化而后成徳,故又曰先王之所以教。先王,即文王也,旧说以为大王、王季,误矣。程子曰:“《周南》《召南》,如乾坤。乾统坤,坤承乾也。”】

《周南》《召南》,正始之道,王化之基。【王者之道,始于家,终于天下,而二《南》正家之事也。王者之化,必至于法度彰,礼乐著,《雅》《颂》之声作,然后可以言成。然无其始,则亦何所因而立哉?基者,堂宇之所因而立者也。程子曰:“有《关雎》《麟趾》之意,然后可以行《周官》之法度。”其为是欤?】

是以《关雎》乐得淑女以配君子,忧在进贤不淫其色,哀窈窕,思贤才,而无伤善之心焉,是《关雎》之义也。【按:《论语》,孔子尝言:“《关雎》,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。”盖淫者,乐之过;伤者,哀之过。独为是诗者,得其性情之正,是以哀乐中节,而不至于过耳。而序者乃析哀、乐、淫、伤,各为一事,而不相须,则已失其旨矣。至以伤为伤善之心,则又大失其旨,而全无文理也。或曰:“先儒多以周道衰,诗人本诸衽席,而《关雎》作。故扬雄以周康之时,《关雎》作,为伤始乱。”杜钦亦曰:“佩玉晏鸣,《关雎》叹之。”说者以为古者后夫人鸡鸣佩玉去君所,周康后不然,故诗人叹而伤之。此《鲁诗》说也,与毛异矣。但以“哀而不伤”之意推之,恐其有此理也。曰:此不可知矣。但《仪礼》以《关雎》为乡乐,又为房中之乐,则是周公制作之时,已有此诗矣。若如鲁说,则《仪礼》不得为周公之书。《仪礼》不为周公之书,则周之盛时,乃无乡射、燕饮、房中之乐,而必有待乎后世之刺诗也,其不然也明矣。且为人子孙,乃无故而播其先祖之失于天下,如此而尚可以为风化之首乎?】

〇《葛覃》,后妃之本也。后妃在父母家,则志在于女功之事,躬俭节用,服澣濯之衣,尊敬师傅,则可以归安父母,化天下以妇道也。【此诗之《序》,首尾皆是。但其所谓“在父母家”者一句为未安。盖若谓未嫁之时,即诗中不应遽以“归宁父母”为言;况未嫁之时,自当服勤女功,不足称述以为盛美。若谓归宁之时,即诗中先言“刈葛”,而后言“归宁”,亦不相合。且不常为之于平居之日,而暂为之于归宁之时,亦岂所谓庸行之谨哉?《序》之浅拙,大率类此。】

〇《卷耳》,后妃之志也。又当辅佐君子,求贤审官,知臣下之勤劳。内有进贤之志,而无险诐私谒之心,朝夕思念,至于忧勤也。【此诗之《序》,首句得之,馀皆傅会之凿说。后妃虽知臣下之勤劳而忧之,然曰“嗟我怀人”,则其言亲昵,非后妃之所得施于使臣者矣。且首章之“我”独为后妃,而后章之“我”皆为使臣,首尾衡决,不相承应,亦非文字之体也。】

〇《樛木》,后妃逮下也。言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焉。【此《序》稍平,后不注者放此。】

〇《螽斯》,后妃子孙众多也。言若螽斯不妒忌,则子孙众多也。【螽斯聚处和一,而卵育蕃多,故以为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之比。序者不达此诗之体,故遂以不妒忌者归之螽斯,其亦误矣。】

〇《桃夭》,后妃之所致也。不妒忌,则男女以正,婚姻以时,国无鳏民也。【《序》首句非是。其所谓“男女以正,婚姻以时,国无鳏民”者得之。盖此以下诸诗,皆言文王风化之盛,由家及国之事,而序者失之,皆以为后妃之所致。既非所以正男女之位,而于此诗又专以为不妒忌之功,则其意愈狭,而说愈疏矣。】

〇《兔罝》,后妃之化也。《关雎》之化行,则莫不好徳,贤人众多也。【此《序》首句非是,而所谓“莫不好徳,贤人众多”者得之。】

〇《芣苢》,后妃之美也。和平,则妇人乐有子矣。

〇《汉广》,徳广所及也。文王之道被于南国,美化行乎江汉之域,无思犯礼,求而不可得也。【此诗以篇内有“汉之广矣”一句得名,而序者谬误,乃以“徳广所及”为言,失之远矣。然其下文复得诗意,而所谓“文王之化”者,尤可以正前篇之误。先儒尝谓《序》非出于一人之手者,此其一验。但首句未必是,下文未必非耳。苏氏乃例取首句而去其下文,则于此类两失之矣。】

〇《汝坟》,道化行也。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,妇人能闵其君子,犹勉之以正也。

〇《麟之趾》,《关雎》之应也。《关雎》之化行,则天下无犯非礼,虽衰世之公子,皆信厚如麟趾之时也。【“之时”二字可删。】

召南

《鹊巢》,夫人之徳也。国君积行累功,以致爵位;夫人起家而居有之,徳如鸣当作“鸤”字鸠,乃可以配焉。【文王之时,《关雎》之化行于闺门之内,而诸侯蒙化以成徳者,其道亦始于家人。故其夫人之徳如是,而诗人美之也。不言所美之人者,世远而不可知也。后皆放此。】

〇《采蘩》,夫人不失职也。夫人可以奉祭祀,则不失职矣。

〇《草虫》,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。【此恐亦是夫人之诗,而未见以礼自防之意。】

〇《采𬞟》,大夫妻能循法度也。能循法度,则可以承先祖,共祭祀矣。

〇《甘棠》,美召伯也。召伯之教,明于南国。

〇《行露》,召伯听讼也。衰乱之俗微,贞信之教兴,强暴之男不能侵陵贞女也。

〇《羔羊》,《鹊巢》之功致也。《召南》之国化文王之政,在位皆节俭正直,徳如羔羊也。【此《序》得之,但“徳如羔羊”一句为衍说耳。】

〇《殷其靁》,劝以义也。《召南》之大夫远行从政,不遑宁处,其室家能闵其勤劳,劝以义也。【按:此诗无“劝以义”之意。】

〇《摽有梅》,男女及时也。《召南》之国被文王之化,男女得以及时也。【此《序》末句未安。】

〇《小星》,恵及下也。夫人无妒忌之行,恵及贱妾,进御于君,知其命有贵贱,能尽其心矣。

〇《江有汜》,美媵也。勤而无怨,嫡能悔过也。文王之时,江、沱之间,有嫡不以其媵备数,媵遇劳而无怨,嫡亦自悔也。【诗中未见勤劳无怨之意。】

〇《野有死麕》,恶无礼也。天下大乱,强暴相陵,遂成淫风。被文王之化,虽当乱世,犹恶无礼也。【此《序》得之,但所谓“无礼”者,言淫乱之非礼耳,不谓无聘币之礼也。】

〇《何彼襛矣〔二〕》,美王姬也。虽则王姬,亦下嫁于诸侯。车服不系其夫,下王后一等,犹执妇道以成肃雝之徳也。【此诗时世不可知,其说己见本篇。但《序》云:“虽则王姬,亦下嫁于诸侯。”说者多笑其陋,然此但读为两句之失耳。若读此十字合为一句,而对下文“车服不系其夫,下王后一等”为义,则序者之意亦自明白。盖曰:“王姬虽嫁于诸侯,然其车服制度与他国之夫人不同,所以甚言其贵盛之极,而犹不敢挟贵以骄其夫家也。”但立文不善,终费词说耳。郑氏曰:“下王后一等,谓车乘厌〈音叶〉翟〈音狄〉勒面缋〈音绘〉总,服则褕〈音遥〉翟。”然则公侯夫人翟茀者,其翟车贝面组总有幄也欤?】

〇《驺虞》,《鹊巢》之应也。《鹊巢》之化行,人伦既正,朝廷既治,天下纯被文王之化,则庶类蕃殖,蒐田以时,仁如驺虞,则王道成也。【此《序》得诗之大旨,然语意亦不分明。杨氏曰:“二《南》正始之道,王化之基,盖一体也。王者诸侯之风,相须以为治,诸侯所以代其终也。故《召南》之终,至于仁如驺虞,然后王道成焉。夫王道成,非诸侯之事也,然非诸侯有驺虞之徳,亦何以见王道之成哉?”欧阳公曰:“贾谊《新书》曰:‘驺者,文王之囿名;虞者,囿之司兽也。’”陈氏曰:“《礼记·射义》云:‘天子以《驺虞》为节,乐官备也。’则其为虞官明矣。猎以虞为主,其实叹文王之仁而不斥言也。”此与旧说不同,今存于此。】

《柏舟》,言仁而不遇也。卫顷公之时,仁人不遇,小人在侧。【诗之文意、事类,可以思而得,其时世、名氏,则不可以强而推。故凡《小序》,唯诗文明白,直指其事,如《甘棠》《定中》《南山》《株林》之属;若证验的切,见于《书》、史,如《载驰》《硕人》《清人》《黄鸟》之类,决为可无疑者。其次,则词旨大概可知,必为某事,而不可知其的为某时某人者,尚多有之。若为《小序》者,姑以其意推寻探索,依约而言,则虽有所不知,亦不害其为不自欺;虽有未当,人亦当恕其所不及。今乃不然,不知其时者,必强以为某王、某公之时;不知其人者,必强以为某甲、某乙之事。于是傅会《书》、史,依托名谥,凿空妄语,以诳后人。其所以然者,特以耻其有所不知,而唯恐人之不见信而已。且如《柏舟》,不知其出于妇人,而以为男子;不知其不得于夫,而以为不遇于君。此则失矣。然有所不及而不自欺,则亦未至于大害理也。今乃断然以为卫顷公之时,则其故为欺罔以误后人之罪,不可揜矣。盖其偶见此诗冠于三《卫》变风之首,是以求之《春秋》之前。而《史记》所书庄、桓以上,卫之诸君事,皆无可考者;谥亦无甚恶者。独顷公有赂王请命之事,其谥又为“甄心动惧”之名,如汉诸侯王必其尝以罪谪,然后加以此谥。以是意其必有弃贤用佞之失,而遂以此诗予〈音与〉之。若将以衒其多知,而必于取信;不知将有明者从旁观之,则适所以暴其真不知,而启其深不信也。凡《小序》之失,以此推之,什得八九矣。又其为说,必使《诗》无一篇不为美刺时君国政而作,固已不切于情性之自然;而又拘于时世之先后。其或《诗𫝊》所载,当此之时,偶无贤君美谥〔三〕,则虽有词之美者,亦例以为陈古而刺今。是使读者疑于当时之人绝无善则称君、过则称已之意;而一不得志,则扼腕切齿,嘻笑冷语,以怼其上者,所在而成群。是其轻躁险薄,尤有害于温柔敦厚之教。故予不可以不辨。】

〇《绿衣》,卫庄姜伤己也。妾上僭,夫人失位,而作是诗也。【此诗下至《终风》四篇,《序》皆以为庄姜之诗,今姑从之。然唯《燕燕》一篇,诗文略可据耳。】

〇《燕燕》,卫庄姜送归妾也。【“远送于南”一句,可为送戴妫之验。】

〇《日月》,卫庄姜伤己也。遭州吁之难,伤己不见答于先君,以至困穷之诗也。【此诗《序》以为庄姜之作,今未有以见其不然;但谓遭州吁之难而作,则未然耳。盖诗言“宁不我顾”,犹有望之之意;又云“徳音无良”,亦非所宜施于前人者〔四〕。明是庄公在时所作,其篇次亦当在《燕燕》之前也。】

〇《终风》,卫庄姜伤己也。遭州吁之暴,见侮慢而不能正也。【详味此诗,有夫妇之情,无母子之意。若果庄姜之诗,则亦当在庄公之世,而列于《燕燕》之前。《序》说误矣。】

〇《击鼔》,怨州吁也。卫州吁用兵暴乱,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,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。【《春秋》隐公四年,宋、卫、陈、蔡伐郑,正州吁自立之时也。《序》盖据诗文“平陈与宋”而引此为说,恐或然也。然《𫝊》记鲁众仲之言曰:“州吁阻兵而安忍,阻兵无众,安忍无亲。众叛亲离,难以济矣。夫兵犹火也,弗戢将自焚也。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,于是乎不务令徳,而欲以乱成,必不免矣。”按:州吁篡弑之贼,此《序》但讥其勇而无礼,固为浅陋;而众仲之言亦止于此,盖君臣之义不明于天下久矣。《春秋》其得不作乎?】

〇《凯风》,美孝子也。卫之淫风流行,虽有七子之母,犹不能安其室,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,以慰其母心而成其志尔。【以孟子之说证之,《序》说亦是;但此乃七子自责之辞,非美七子之作也。】

〇《雄雉》,刺卫宣公也。淫乱不恤国事,军旅数起,大夫久役,男女怨旷,国人怨之而作是诗。【《序》所谓“大夫久役,男女怨旷”者得之,但未有以见其为宣公之时,与“淫乱不恤国事”之意耳。兼此诗亦妇人作,非国人之所为也。】

〇《匏有苦叶》,刺卫宣公也。公与夫人并为淫乱。【未有以见其为刺宣公夫人之诗。】

〇《谷风》,刺夫妇失道也。卫人化其上,淫于新昏而弃其旧室,夫妇离绝,国俗伤败焉。【亦未有以见“化其上”之意。】

〇《式微》,黎侯寓于卫,其臣劝以归也。【诗中无黎侯字,未详是否。下篇同。】

〇《旄丘》,责卫伯也。狄人迫逐黎侯,黎侯寓于卫,卫不能修方伯连率〈音帅〉之职,黎之臣子以责于卫也。【《序》见诗有“伯兮”二字,而以为责卫伯之词,误矣。〇陈氏曰:说者以此为宣公之诗。然宣公之后百馀年,卫穆公之时,晋灭赤狄潞氏,数之以其夺黎氏地。然则此其穆公之诗乎?不可得而知也。】

〇《简兮》,刺不用贤也。卫之贤者仕于伶官,皆可以承事王者也。【此《序》略得诗意,而词不足以达之。】

〇《泉水》,卫女思归也。嫁于诸侯,父母终,思归宁而不得,故作是诗以自见也。

〇《北门》,刺仕不得志也。言卫之忠臣不得其志尔。

〇《北风》,刺虐也。卫国并为威虐,百姓不亲,莫不相携持而去焉。【卫以淫乱亡国,未闻其有威虐之政如《序》所云者,此恐非是。】

〇《静女》,刺时也。卫君无道,夫人无徳。【此《序》全然不似诗意。】

〇《新台》,刺卫宣公也。纳伋之妻,作新台于河上而要之,国人恶之而作是诗也。

〇《二子乘舟》,思伋、寿也。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,国人伤而思之,作是诗也。【二诗说已各见本篇。】

《柏舟》,共姜自誓也。卫世子共伯蚤死,其妻守义,父母欲夺而嫁之,誓而弗许,故作是诗以绝之。【此事无所见于他书,序者或有所𫝊,今姑从之。】

〇《墙有茨》,卫人刺其上也。公子顽通乎君母,国人疾之而不可道也。

〇《君子偕老》,刺卫夫人也。夫人淫乱,失事君子之道,故陈人君之徳,服饰之盛,宜与君子偕老也。【公子顽事见《春秋传》,但此诗所以作,亦未可考。《鹑之奔奔》放此。】

〇《桑中》,刺奔也。卫之公室淫乱,男女相奔,至于世族在位,相窃妻妾,期于幽远,政散民流而不可止。【此诗乃淫奔者所自作,《序》之首句以为刺奔,误矣。其下云云者,乃复得之。《乐记》之说,已略见本篇矣。而或者以为刺诗之体,固有铺陈其事,不加一辞,而闵惜惩创之意自见于言外者,此类是也。岂必谯让质责,然后为刺也哉?此说不然。夫诗之为刺,固有不加一辞而意自见者,《清人》《猗嗟》之属是已。然尝试玩之,则其赋之之人犹在所赋之外,而词意之间犹有宾主之分也,岂有将欲刺人之恶,乃反自为彼人之言,以陷其身于所刺之中而不自知也哉?其必不然也明矣。又况此等之人,安于为恶,其于此等之诗,计其平日固己自其口出而无惭矣,又何待吾之铺陈而后始知其所为之如此?亦岂畏我之闵惜而遂幡然遽有惩创之心耶?以是为刺,不惟无益,殆恐不免于鼔之舞之而反以劝其恶也。或者又曰:《诗》三百篇,皆雅乐也,祭祀朝聘之所用也。桑间濮上之音,郑、卫之乐也,世俗之所用也。《雅》《郑》不同部,其来尚矣。且夫子答颜渊之问,于郑声,亟欲放而绝之,岂其删诗乃录淫奔者之词而使之合奏于雅乐之中乎?亦不然也。《雅》者,二《雅》是也;郑者,《缁衣》以下二十一篇是也;卫者,《邶》《鄘》《卫》三十九篇是也;《桑间》,卫之一篇,《桑中》之诗是也。二《南》、《雅》、《颂》,祭祀朝聘之所用也;《郑》《卫》《桑》《濮》,里巷侠当为“狭”字邪之所歌也。夫子之于《郑》《卫》,盖深绝其声于乐以为法,而严立其词于《诗》以为戒。如圣人固不语乱,而《春秋》所记无非乱臣贼子之事,盖不如是,无以见当时风俗事变之实而垂鉴戒于后世,故不得已而存之,所谓“道并行而不相悖”者也。今不察此,乃欲为之讳其《郑》《卫》《桑》《濮》之实,而文之以雅乐之名,又欲从而奏之宗庙之中、朝廷之上,则未知其将以荐之何等之鬼神,用之何等之宾客,而于圣人为邦之法,又岂不为阳守而阴叛之耶?其亦误矣。曰:“然则《大序》所谓‘止乎礼义’,夫子所谓‘思无邪’者,又何谓邪?”曰:“《大序》指《柏舟》《绿衣》《泉水》《竹竿》之属而言,以为多出于此耳,非谓篇篇皆然。而《桑中》之类亦止乎礼义也。夫子之言,正为其有邪正美恶之杂,故特言此以明其皆可以惩恶劝善而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耳,非以《桑中》之类亦以无邪之思作之也。”曰:“荀卿所谓‘《诗》者,中声之所止’,太史公亦谓‘《三百篇》者,夫子皆弦歌之,以求合于《韶》《武》之音’,何邪?”曰:“荀卿之言固为正经而发,若史迁之说,则恐亦未足为据也。岂有哇淫之曲而可以强合于《韶》《武》之音也邪?”】

〇《鹑之奔奔》,刺卫宣姜也。卫人以为宣姜鹑鹊之不若也。【见上。】

〇《定之方中》,美卫文公也。卫为狄所灭,东徙渡河,野处漕邑。齐桓公攘戎狄而封之。文公徙居楚丘,始建城市而营宫室,得其时制,百姓说之,国家殷富焉。

〇《蝃𬟽》,止奔也。卫文公能以道化其民,淫奔之耻,国人不齿也。

〇《相䑕》,刺无礼也。卫文公能正其群臣,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,无礼仪也。

〇《干旄》,美好善也。卫文公臣子多好善,贤者乐告以善道也。【《定之方中》一篇,经文明白,故《序》得以不误。《蝃𬟽》以下,亦因其在此而以为文公之诗耳,他未有考也。】

〇《载驰》,许穆夫人作也。闵其宗国颠覆,自伤不能救也。卫懿公为狄人所灭,国人分散,露于漕邑。许穆夫人闵卫之亡,伤许之小,力不能救,思归唁其兄,又义不得,故赋是诗也。【此亦经明白而《序》不误者,又有《春秋传》可证。】

《淇澳》,美武公之徳也。有文章,又能听其规谏,以礼自防,故能入相于周,美而作是诗也。【此《序》疑得之。】

〇《考槃》,刺庄公也。不能继先公之业,使贤者退而穷处。【此为美贤者穷处而能安其乐之诗。文意甚明,然诗文未有见弃于君之意,则亦不得为刺庄公矣。《序》盖失之,而未有害于义也。至于郑氏,遂有“誓不忘君之恶,誓不过君之朝,誓不告君以善”之说,则其害义又有甚焉。于是程子易其训诂,以为“陈其不能忘君之意,陈其不得过君之朝,陈其不得告君以善,则其意忠厚而和平矣。”然未知郑氏之失生于《序》文之误,若但直据诗词,则与其君初不相涉也。】

〇《硕人》,闵庄姜也。庄公惑于嬖妾,使骄上僭。庄姜贤而不答,终以无子,国人闵而忧之。【此《序》据《春秋》传得之。】

〇《氓》,刺时也。宣公之时,礼义消亡,淫风大行,男女无别,遂相奔诱,华落色衰,复相弃背,或乃困而自悔,丧其妃耦,故序其事以风焉。美反正,刺淫泆也。【此非刺时,宣公未有考,“故序其事”以下亦非是。其曰“美反正”者,尤无理。】

〇《竹竿》,卫女思归也。适异国而不见答,思而能以礼者也。【未见“不见答”之意。】

〇《芄兰》,刺恵公也。骄而无礼,大夫刺之。【此诗不可考,当阙。】

〇《河广》,宋襄公母归于卫,思而不止,故作是诗也。

〇《伯兮》,刺时也。言君子行役,为王前驱,过时而不反焉。【旧说以诗有“为王前驱”之文,遂以此为《春秋》所书从王伐郑之事。然诗又言“自伯之东”,则郑在卫西,不得为此行矣。《序》言“为王前驱”,盖用诗文,然似未识其文意也。】

〇《有狐》,刺时也。卫之男女失时,丧其妃耦焉。古者,国有凶荒,则杀礼而多昏,会男女之无夫家者,所以育人民也。【“男女失时”之句未安。其曰“杀礼多昏”者,《周礼·大司徒》“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……十日多昏”者是也。序者之意,盖曰卫于此时不能举此之政耳,然亦非诗之正意也。长乐刘氏曰:“夫妇之礼,虽不可不谨于其始,然民有细微贫弱者,或困于凶荒,必待礼而后昏,则男女之失时者,多无室家之养,圣人伤之,宁邦典之或违,而不忍失其昏嫁之时也。故有荒政多昏之礼,所以使之相依以为生,而又以育人民也。诗不云乎,‘恺悌君子,民之父母。’茍无子育兆庶之心,其能若此哉?”此则《周礼》之意也。】

〇《木瓜》,美齐桓公也。卫国有狄人之败,出处于漕,齐桓公救而封之,遗之车马器服焉。卫人思之,欲厚报之,而作是诗也。【说见本篇。】

《黍离》,闵宗周也。周大夫行役,至于宗周,过故宗庙宫室,尽为禾黍。闵周室之颠覆,彷徨不忍去,而作是诗也。

〇《君子于役》,刺平王也。君子行役无期度,大夫思其危难以风焉。【此国人行役而室家念之之辞,《序》说误矣。其曰“刺平王”,亦未有考。】

〇《君子阳阳》,闵周也。君子遭乱,相招为禄仕,全身远害而已。【说同上篇。】

〇《扬之水》,刺平王也。不抚其民,而远屯戍于母家,周人怨思焉。

〇《中谷有蓷》,闵周也。夫妇日以衰薄,凶年饥馑,室家相弃尔。

〇《兔爰》,闵周也。桓王失信,诸侯背叛,构怨连祸,王师伤败,君子不乐其生焉。【“君子不乐其生”一句得之,馀皆衍说。其指桓王,盖据《春秋传》郑伯不朝王,以诸侯伐郑,郑伯御之,王卒大败,祝𣆀或作“聃”字射王中肩之事。然未有以见此诗之为是而作也。】

〇《葛藟》,王族刺平王也。周室道衰,弃其九族焉。【《序》说未有据,诗意亦不类。说己见本篇。】

〇《采葛》,惧谗也。【此淫奔之诗。其篇与《大车》相属,其事与采唐、采葑、采麦相似,其词与《郑·子衿》正同。《序》说误矣。】

〇《大车》,刺周大夫也。礼义陵迟,男女淫奔,故陈古以刺今大夫不能听男女之讼焉。【非刺大夫之诗,乃畏大夫之诗。】

〇丘中有麻,思贤也。庄王不明,贤人放逐,国人思之,而作是诗也。【此亦淫奔者之词。其篇上属《大车》,而语意不庄,非望贤之意。《序》亦误矣。】

《缁衣》,美武公也。父子并为周司徒,善于其职,国人宜之,故美其徳,以明有国善善之功焉。【此未有据,今姑从之。】

〇《将仲子》,刺庄公也。不胜其母,以害其弟;叔失道,而公弗制;祭仲谏而公弗听,小不忍以致大乱焉。【事见《春秋传》。然莆田郑氏谓此实淫奔之诗,无与于庄公、叔段之事,《序》盖失之;而说者又从而巧为之说,以实其事,误亦甚矣。今从其说。】

〇《叔于田》,刺庄公也。叔处于京,缮甲治兵以出于田,国人说而归之。【国人之心贰于叔,而歌其田狩适野之事,初非以刺庄公,亦非说其出于田而后归之也。或曰:“段以国君贵弟,受封大邑,有人民兵甲之众,不得出居闾巷,下杂民伍。”此诗恐亦民间男女相说之词耳〔五〕。】

〇《大叔于田》,刺庄公也。叔多才而好勇,不义而得众也。【此诗与上篇意同,非刺庄公也。下两句得之。】

〇《清人》,刺文公也。高克好利而不顾其君,文公恶而欲远之,不能;使高克将兵而御敌于竟,陈其师旅,翺翔河上,久而不召,众散而归;高克奔陈。公子素恶高克,进之不以礼,文公退之不以道,危国亡师之本,故作是诗也。【按:此《序》盖本《春秋》传,而以他说广之,未详所据。孔氏《正义》又据《序》文,而以是诗为公子素之作。然则“进之”当作“之进”,今文误也。】

〇《羔裘》,刺朝也。言古之君子,以风其朝焉。【《序》以变风不应有美,故以此为言。古以刺今之诗,今详诗意,恐未必然;且当时郑之大夫,如子皮、子产之徒,岂无可以当此诗者?但今不可考耳。】

〇《遵大路》,思君子也。庄公失道,君子去之,国人思望焉。【此亦淫乱之诗,《序》说误矣。】

〇《女曰鸡鸣》,刺不说徳也。陈古义以刺今不说徳而好色也。【此亦未有以见其陈古刺今之意。】

〇《有女同车》,刺忽也。郑人刺忽之不昏于齐。太子忽尝有功于齐,齐侯请妻之,齐女贤而不取,卒以无大国之助,至于见逐,故国人刺之。【按:《春秋传》〔六〕,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太子忽,忽辞。人问其故,忽曰:“人各有耦,齐大非吾耦也。《诗》曰:“自求多福”,在我而已,大国何为?”其后北戎侵齐,郑伯使忽帅师救之,败戎师。齐侯又请妻之,忽曰:“无事于齐,吾犹不敢;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,是以师昏也。民其谓我何?”遂辞诸郑伯。祭仲谓忽曰:“君多内宠,子无大援〔七〕,将不立。”忽又不听。及即位,遂为祭仲所逐。此《序》文所据以为说者也。然以今考之,此诗未必为忽而作。序者但见“孟姜”二字,遂指以为齐女而附之于忽耳。假如其说,则忽之辞昏未为不正而可刺;至其失国,则又特以势孤援寡,不能自定,亦未有可刺之罪也。《序》乃以为国人作诗以刺之,其亦误矣。后之读者又袭其误,必欲锻炼罗织文致其罪而不肯赦;徒欲以徇说诗者之谬,而不知其失是非之正,害义理之公,以乱圣经之本旨,而坏学者之心术,故予不可以不辨。】

〇《山有扶苏》,刺忽也。所美非美然。【此下四诗及《扬之水》,皆男女戏谑之词,《序》之者不得其说,而例以为刺忽,殊无情理。】

〇《箨兮》,刺忽也。君弱臣彊,不倡而和也。【见上。】

〇《狡童》,刺忽也。不能与贤人图事,权臣擅命也。【昭公尝为郑国之君,而不幸失国,非有大恶,使其民疾之如寇仇也。况方刺其“不能与贤人图事,权臣擅命”,则是公犹在位也,岂可忘其君臣之分,而遽以狡童目之耶?且昭公之为人,柔懦疏阔,不可谓狡;即位之时,年已壮大,不可谓童。以是名之,殊不相似;而《序》于《山有扶苏》所谓狡童者,方指昭公之所美,至于此篇,则遂移以指公之身焉,则其舛又甚,而非诗之本旨明矣。大抵序者之于《郑诗》,凡不得其说者,则举而归之于忽。文义一失,而其害于义理有不可胜言者:一则使昭公无辜而被谤,二则使诗人脱其淫谑之实罪,而丽于讪上悖理之虚恶,三则厚诬圣人删述之意,以为实贱昭公之守正,而深与诗人之无礼于其君。凡此皆非小失,而后之说者犹或主之,其论愈精,其害愈甚,学者不可以不察也。】

〇《褰裳》,思见正也。狂童恣行,国人思大国之正己也。【此《序》之失,盖本于子大叔、韩宣子之言,而不察其断章取义之意耳。】

〇《丰》,刺乱也。昏姻之道缺,阳倡而阴不和,男行而女不随。【此淫奔之诗,《序》说误矣。】

〇《东门之墠》,刺乱也。男女有不待礼而相奔者也。【此《序》得之。】

〇《风雨》,思君子也。乱世则思君子,不改其度焉。【《序》意甚美,然考诗之词,轻佻狎昵,非思贤之意也。】

〇《子衿》,刺学校废也。乱世则学校不修焉。【疑同上篇,盖其词意儇薄,施之学校,尤不相似也。】

〇《扬之水》,闵无臣也。君子闵忽之无忠臣良士,终以死亡,而作是诗也。【此男女要结之词,《序》说误矣。】

〇《出其东门》,闵乱也。公子五争,兵革不息,男女相弃,民人思保其室家焉。【五争事见《春秋》传,然非此之谓也。此乃恶淫奔者之词,《序》误。】

〇《野有蔓草》,思遇时也。君之泽不下流,民穷于兵革,男女失时,思不期而会焉。【东莱吕氏曰:“君之泽不下流”,廼讲师见“零露”之语,从而附益之。】

〇《溱洧》,刺乱也。兵革不息,男女相弃,淫风大行,莫之能救。【郑俗淫乱,乃其风声气习流传已久,不为兵革不息、男女相弃而后然也。】

《鸡鸣》,思贤妃也。哀公荒淫怠慢,故陈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。【此《序》得之。但哀公未有所考,岂亦以谥恶而得之欤?】

〇《还》,刺荒也。哀公好田猎,从禽兽而无厌,国人化之,遂成风俗,习于田猎谓之贤,闲于驰逐谓之好焉。【同上。】

〇《著》,刺时也。时不亲迎也。

〇《东方之日》,刺衰也。君臣失道,男女淫奔,不能以礼化也。【此男女淫奔者所自作,非有刺也。其曰“君臣失道”者,尤无所谓。】

〇《东方未明》,刺无节也。朝廷兴居无节,号令不时,挈壶氏不能掌其职焉。【《夏官》:“挈壶氏,下士六人。”挈,县挈之名。壶,盛水器,盖置壶浮箭以为昼夜之节也。漏刻不明,固可以见其无政。然所以“兴居无节,号令不时”,则未必皆挈壶氏之罪也。】

〇《南山》,刺襄公也。鸟兽之行,淫乎其妹。大夫遇是恶,作诗而去之。【此《序》据《春秋经·传》为文,说见本篇。】

〇《甫田》,大夫刺襄公也。无礼义而求大功,不修徳而求诸侯,志大心劳,所以求者非其道也。【未见其为襄公之诗。】

〇《卢令》,刺荒也。襄公好田猎毕弋而不修民事,百姓苦之,故陈古以风焉。【义与《还》同,《序》说非是。】

〇《敝笱》,刺文姜也。齐人恶鲁桓公微弱,不能防闲文姜,使至淫乱,为二国患焉。【“桓”当作“庄”。】

〇《载驱》,齐人刺襄公也。无礼义,故盛其车服,疾驱于通道大都,与文姜淫,播其恶于万民焉。【此亦刺文姜之诗。】

〇《猗嗟》,刺鲁庄公也。齐人伤鲁庄公有威仪技艺,然而不能以礼防闲其母,失子之道,人以为齐侯之子焉。【此《序》得之。】

《葛屦》,刺褊也。魏地狭隘,其民机巧趋利,其君俭啬褊急而无徳以将之。

〇《汾沮洳》,刺俭也。其君俭以能勤,刺不得礼也。【此未必为其君而作。崔灵恩《集注》“其君”作“君子”,义虽稍通,然未必序者之本意也。】

〇《园有桃》,刺时也。大夫忧其君,国小而迫,而俭以啬,不能用其民,而无徳教,日以侵削,故作是诗也。【“国小而迫”、“日以侵削”者得之,馀非是。】

〇《陟岵》,孝子行役,思念父母也。国迫而数侵削,役乎大国,父母兄弟离散,而作是诗也。

〇《十亩之间》,刺时也。言其国削小,民无所居焉。【国削则其民随之,《序》文殊无理。其说己见本篇矣。】

〇《伐檀》,刺贪也。在位贪鄙,无功而受禄,君子不得进仕尔。【此诗专美君子之不素餐〔八〕,《序》言刺贪,失其指矣。】

〇《硕䑕,刺重敛也。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,不修其政,贪而畏人,若大䑕也。【此亦托于硕䑕以刺其有司之词,未必直以硕䑕比其君也。】

《蟋蟀》,刺晋僖公也。俭不中礼,故作是诗以闵之,欲其及时以礼自娱乐也。此晋也,而谓之唐,本其风俗。忧深思远,俭而用礼,乃有尧之遗风焉。【河东地瘠民贫,风俗勤俭,乃其风土气习有以使之,至今犹然,则在三代之时可知矣。《序》所谓“俭不中礼”,固当有之;但所谓“刺僖公”者,盖特以谥得之;而所谓“欲其及时以礼自娱乐”者,又与诗意正相反耳。况古今风俗之变,常必由俭以入奢,而其变之渐,又必由上以及下。今谓君之俭反过于初,而民之俗犹知用礼,则尤恐其无是理也。独其“忧深思远”、“有尧之遗风”者为得之。然其所以不谓之晋而谓之唐者,又初不为此也。】

〇《山有枢》,刺晋昭公也。不能修道以正其国,有财不能用,有钟鼔不能以自乐,有朝廷不能洒埽,政荒民散,将以危亡。四邻谋取其国家而不知。国人作诗以刺之也。【此诗盖以答《蟋蟀》之意而宽其忧,非臣子所得施于君父者。《序》说大误。】

〇《扬之水》,刺晋昭公也。昭公分国以封沃,沃盛彊,昭公微弱,国人将叛而归沃焉。【诗文明白,《序》说不误。】

〇《椒聊》,刺晋昭公也。君子见沃之盛彊,能修其政,知其蕃衍盛大,子孙将有晋国焉。【此诗未见其必为沃而作也。】

〇《绸缪》,刺晋乱也。国乱则昏姻不得其时焉。【此但为婚姻者相得而喜之词,未必为刺晋国之乱也。】

〇《杕杜》,刺时也。君不能亲其宗族,骨肉离散,独居而无兄弟,将为沃所并尔。【此乃人无兄弟而自叹之词,未必如《序》之说也。况曲沃实晋之同姓,其服属又未远乎。】

〇《羔裘》,刺时也。晋人刺其在位不恤其民也。【诗中未见此意。】

〇《鸨羽》,刺时也。昭公之后,大乱五世,君子下从征役,不得养其父母,而作是诗也。【《序》意得之,但其时世则未可知耳。】

〇《无衣》,美晋武公也。武公始并晋国,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,而作是诗也。【《序》以《史记》为文,详见本篇。但此诗若非武公自作以述其赂王请命之意,则诗人所作,以著其事,而阴刺之耳。《序》乃以为美之,失其旨矣。且武公弑君篡国,大逆不道,乃王法之所必诛而不赦者。虽曰尚知王命之重而能请之以自安,是亦御人于白昼大都之中而自知其罪之甚重,则分薄𧷢饵贪吏,以求私有其重宝而免于刑戮,是乃猾贼之尤耳。以是为美,吾恐其奖奸诲盗,而非所以为教也。《小序》之陋固多,然其颠倒顺逆、乱伦悖理,未有如此之甚者。故予特深辨之,以正人心,以诛贼党,意庶几乎《大序》所谓“正得失”者,而因以自附于《春秋》之义云。】

〇《有杕之杜》,刺晋武公也。武公寡特,兼其宗族,而不求贤以自辅焉。【此《序》全非诗意。】

〇《葛生》,刺晋献公也。好攻战,则国人多丧矣。】

〇《采苓》,刺晋献公也。献公好听谗焉。【献公固喜攻战而好谗佞,然未见此二诗之果作于其时也。】

《车邻》,美秦仲也。秦仲始大有车马、礼乐、侍御之好焉。【未见其必为秦仲之诗。大率《秦风》,唯《黄鸟》《渭阳》为有据,其他诸诗,皆不可考。】

〇《驷馬当为“驖”字》,美襄公也。始命有田狩之事、园囿之乐焉。

〇《小戎》,美襄公也。备其兵甲,以讨西戎。西戎方彊,而征伐不休,国人则矜其车甲,妇人能闵其君子焉。【此诗时世未必然,然而义则得之。说见本篇。】

〇《兼葭》,刺襄公也。未能用周礼,将无以固其国焉。【此诗未详所谓,然《序》说之凿,则必不然矣。】

〇《终南》,戒襄公也。能取周地,始为诸侯,受显服,大夫美之,故作是诗以戒劝之。】

〇《黄鸟》,哀三良也。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,而作是诗也。【此《序》最为有据。】

〇《晨风》,刺康公也。忘穆公之业,始弃其贤臣焉。【此妇人念其君子之词,《序》说误矣。】

〇《无衣》,刺用兵也。秦人刺其君好攻战,亟用兵,而不与民同欲焉。【《序》意与诗情不协。说已见本篇矣。】

〇《渭阳》,康公念母也。康公之母,晋献公之女。文公遭丽姬之难,未反而秦姬卒。穆公纳文公,康公时为太子,赠送文公于渭之阳,念母之不见也。“我见舅氏,如母存焉。”及其即位,思而作是诗也。【此《序》得之。但“我见舅氏,如母存焉”两句,若为康公之辞者,其情哀矣。然无所系属,不成文理。盖此以下,又别一手所为也。“及其即位,而作是诗”,盖亦但见首句云“康公”,而下云“时为太子”,故生此说。其浅暗拘滞,大率如此。】

〇《权舆》,刺康公也。忘先君之旧臣,与贤者有始而无终也。

《宛丘》,刺幽公也。淫荒昏乱,游荡无度焉。【陈国小,无事实。幽公但以谥恶,故得“游荡无度”之诗,未敢信也。】

〇《东门之枌》,疾乱也。幽公淫荒,风化之所行,男女弃其旧业,亟会于道路,歌舞于市井尔。【同上。】

〇《衡门》,诱僖公也。愿而无立志,故作是诗以诱掖其君也。【僖者,小心畏忌之名,故以为“愿无立志”,而配以此诗,不知其为贤者自乐而无求之意也。】

〇《东门之池》,刺时也。疾其君之淫昏,而思贤女以配君子也。【此淫奔之诗,《序》说盖误。】

〇《东门之杨》,刺时也。昏姻失时,男女多违,亲迎,女犹有不至者也。【同上。】

〇《墓门》,刺陈佗也。陈佗无良师傅,以至于不义,恶加于万民焉。【陈国君臣事无可纪,独陈佗以乱贼被讨,见书于《春秋》,故以“无良”之诗与之。《序》之作大抵类此,不知其信然否也。】

〇《防有鹊巢》,忧谗贼也。宣公多信谗,君子忧惧焉。【此非刺其君之诗。】

〇《月出》,刺好色也。在位不好徳而说美色焉。【此不得为刺诗。】

〇《株林》,刺灵公也。淫乎夏姬,驱驰而往,朝夕不休息焉。【《陈风》独此篇为有据。】

〇《泽陂》,刺时也。言灵公君臣淫于其国,男女相说,忧思感伤焉。

《羔裘》,大夫以道去其君也。国小而迫,君不用道,好洁其衣服,逍遥游燕,而不能自强于政治,故作是诗也。

〇《素冠》,刺不能三年也。

〇《隰有苌楚》,疾恣也。国人疾其君之淫恣,而思无情欲者也。【此《序》之误,说见本篇。】

〇《匪风》,思周道也。国小政乱,忧及祸难,而思周道焉。【诗言“周道”,但谓适周之路,如《四牡》所谓“周道逶迟”耳。《序》言“思周道”者,盖不达此意也。】

《蜉蝣》,刺奢也。昭公国小而迫,无法以自守,好奢而任小人,将无所依焉。【言昭公,未有考。】

〇《候人》,刺近小人也。共公远君子而好近小人焉。【此诗但以“三百赤芾”合于《左氏》所记晋侯入曹之事,《序》遂以为共公,未知然否。】

〇《鸤鸠》,刺不壹也。在位无君子,用心之不壹也。【此美诗,非刺诗。】

〇《下泉》,思治也。曹人疾共公侵刻,下民不得其所,忧而思明王贤伯也。【曹无他事可考,《序》因《候人》而遂以为共公,然此乃天下之大势,非共公之罪也。】

《七月》,陈王业也。周公遭变,故陈后稷、先公风化之所由,致王业之艰难也。【董氏曰:“先儒以《七月》为周公居东而作。考其诗,则陈后稷、公刘所以治其国者,方风谕以成其徳,故是未居东也。至于《鸱鸮》,则居东而作,其在《书》可知矣。”】

〇《鸱鸮》,周公救乱也。成王未知周公之志,公乃为诗以遗王,名之曰《鸱鸮》焉。【此《序》以《金縢》为文,最为有据。】

〇《东山》,周公东征也。周公东征,三年而归,劳归士,大夫美之,故作是诗也。一章言其完也,二章言其思也,三章言其室家之望女也,四章乐男女之得及时也。君子之于人,序其情而闵其劳,所以说也。说以使民,民忘其死,其为《东山》乎!【此周公劳归士之词,非大夫美之而作也。】

〇《破斧》,美周公也。周大夫以恶四国焉。【此归士美周公之词,非大夫恶四国之诗也。且诗所谓“四国〔九〕”,犹言“斩伐四国”耳。《序》说以为管、蔡、商、奄,尤无理也。】

〇《伐柯》,美周公也。周大夫刺朝廷之不知也。

〇《九罭》,美周公也。周大夫刺朝廷之不知也。【二诗东人喜周公之至,而愿其留之词,《序》说皆非。】

〇《狼跋》,美周公也。周公摄政,远则四国流言,近则王不知,周大夫美其不失其圣也。

【校】
  • 〔一〕“周南”上,《津逮秘书》本多一行,为“国风”两大字。
  • 〔二〕“襛”原作“秾”,据正文及《津逮秘书》本改。
  • 〔三〕“之”,《津逮秘书》本作“一”。
  • 〔四〕“宜所”,《津逮秘书》本作“所宜”。
  • 〔五〕“其”,明正统本作“亦”。
  • 〔六〕“按”,《津逮秘书》本作“据”。
  • 〔七〕“大”,元本作“木”,据明正统本、《津逮秘书》本改。
  • 〔八〕“餐”,《津逮秘书》本作“飧”。
  • 〔九〕“且”,明正统本作“其”。

诗序卷下

宋·朱子·辨说

小雅

《鹿鸣》,燕群臣嘉宾也。既饮食之,又实币帛筐篚,以将其厚意,然后忠臣嘉賔得尽其心矣。【《序》得诗意,但未尽其用耳。其说己见本篇。】

〇《四牡》,劳使臣之来也。有功而见知,则说矣。【首句同上,然其下云云者,语疏而义鄙矣。】

〇《皇皇者华》,君遣使臣也。送之以礼乐,言远而有光华也。【首句同上,然诗所谓“华”者,草木之华,非光华也。】

〇《常棣》,燕兄弟也。闵管蔡之失道,故作常棣焉。【《序》得之,但与《鱼丽》之《序》相矛盾。以诗意考之,盖此得而彼失也。《国语》富辰之言,以为周文公之诗,亦其明验。但《春秋传》为富辰之言,又以为召穆公思周徳之不类,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此诗。二书之言皆出富辰,且其时去召穆公又未远,不知其说何故如此。杜预以作诗为作乐而奏此诗,恐亦非是。】

〇《伐木》,燕朋友故旧也。自天子至于庶人,未有不须友以成者。亲亲以睦,友贤不弃,不遗故旧,则民徳归厚矣。

〇《天保》,下报上也。君能下〈去声〉下〈如字〉以成其政,臣能归美以报其上焉。【《序》之得失与《鹿鸣》相似。】

〇《采薇》,遣戍役也。文王之时,西有昆夷之患,北有𤞤狁之难,以天子之命,命将帅遣戍役以守卫中国,故歌《采薇》以遣之,《出车》以劳还,《杕杜》以勤归也。【此未必文王之诗,“以天子之命”者,衍说也。】

〇《出车》,劳还率也。【同上。《诗》所谓天子,所谓王命,皆周王耳。】

〇《杕杜》,劳还役也。【同上。】

〇《鱼丽》,美万物盛多,能备礼也。文武以《天保》以上治内,《采薇》以下治外,始于忧勤,终于𨓜乐,故美万物盛多,可以告于神明矣。【此篇以下时世次第,《序》说之失,己见本篇。其内外始终之说,盖一节之可取云。】

〇《南陔》,孝子相戒以养也。【此笙诗也。谱序、篇次、名义及其所用,己见本篇。】

〇《白华》,孝子之洁白也。【同上。此《序》尤无理。】

〇《华黍》,时和岁丰,宜黍稷也。有其义而亡其辞。【同上。然所谓“有其义”者,非真有;所谓“亡其辞”者,乃本无也。】

〇《南有嘉鱼》,乐与贤也。太平之君子至诚,乐与贤者共之也。【《序》得诗意,而不明其用。其曰“太平之君子”者,本无谓,而说者又以专指成王,皆失之矣。】

〇《南山有台》,乐得贤也。得贤则能为邦家立太平之基矣。【《序》首句误,详见本篇。】

〇《由庚》,万物得由其道也。【见《南陔》。】

〇《崇丘》,万物得极其高大也。【见上。】

〇《由仪》,万物之生,各得其宜也。有其义而亡其辞。【见上。】

〇《蓼萧》,泽及四海也。【《序》不知此为燕诸侯之诗,但见“零露”之云,即以为泽及四海,其失与《野有蔓草》同。臆说浅妄类如此云。】

〇《湛露》,天子燕诸侯也。】

〇《彤弓》,天子锡有功诸侯也。】

〇《菁菁者莪》,乐育材也。君子能长育人材,则天下喜乐之矣。【此《序》全失诗意。】

〇《六月》,宣王北伐也。【此句得之。】

《鹿鸣》废则和乐缺矣,《四牡》废则君臣缺矣,《皇皇者华》废则忠信缺矣,《常棣》废则兄弟缺矣,《伐木》废则朋友缺矣,《天保》废则福禄缺矣,《采薇》废则征伐缺矣,《出车》废则功力缺矣,《枤当为“杕”字杜》废则师众缺矣,《鱼丽》废则法度缺矣,《南陔》废则孝友缺矣,《白华》废则廉耻缺矣,《华黍》废则蓄积缺矣,《由庚》废则阴阳失其道理矣,《南有嘉鱼》废则贤者不安,下不得其所矣,《崇丘》废则万物不遂矣,《南山有台》废则为国之基队矣,《由仪》废则万物失其道理矣,《蓼萧》废则恩泽乖矣,《湛露》废则万国离矣,《彤弓》废则诸夏衰矣,《菁菁者莪》废则无礼仪矣。《小雅》尽废则四夷交侵,中国微矣。【《鱼丽》以下篇次为毛公所移,而此《序》自《南陔》以下八篇尚仍《仪礼》次第〔一〕。独以《郑谱》误分《鱼丽》为文武时诗,故遂移此《序》《鱼丽》一句,自《华黍》之下而升于《南陔》之上。此一节与《小序》同出一手,其得失无足议者。但欲证毛公所移篇次之失,与郑氏独移《鱼丽》一句之私,故论于此云。】

〇《采芑》,宣王南征也。

〇《车攻》,宣王复古也。宣王能内修政事,外攘夷狄,复文武之竟土,修车马,备器械,复会诸侯于东都,因田猎而选车徒焉。

〇《吉日》,美宣王田也,能慎微接下,无不自尽以奉其上焉。【《序》“慎微”以下〔二〕,非诗本意。】

〇《鸿雁》,美宣王也。万民离散,不安其居,而能劳来、还定、安集之,至于矜寡,无不得其所焉。【此以下时世多不可考。】

〇《庭燎》,美宣王也,因以箴之。

〇《沔水》,规宣王也。

〇《鹤鸣》,诲宣王也。

〇《祈父》,刺宣王也。

〇《白驹》,大夫刺宣王也。

〇《黄鸟》,刺宣王也。

〇《我行其野》,刺宣王也。

〇《斯干》,宣王考室也。

〇《无羊》,宣王考牧也。

〇《节南山》,家父刺幽王也。【家父,见本篇。】

〇《正月》,大夫刺幽王也。

〇《十月之交》,大夫刺幽王也。

〇《雨无正》,大夫刺幽王也。雨自上下者也,众多如雨,而非所以为政也。【此《序》尤无义理,欧阳公、刘氏说己见本篇。】

〇《小旻》,大夫刺幽王也。

〇《小宛》,大夫刺幽王也。【此诗不为刺王而作,但兄弟遭乱,畏祸而相戒之辞尔。】

〇《小弁》,刺幽王也。太子之傅作焉。【此诗明白为放子之作无疑,但未有以见其必为宜臼耳。《序》又以为宜臼之傅,尤不知其所据也。】

〇《巧言》,刺幽王也。大夫伤于谗,故作是诗也。

〇《何人斯》,苏公刺暴公也。㬥当为“暴”字,下皆同公为卿士,而谮苏公焉,故苏公作是诗以绝之。【郑氏曰:㬥、苏皆畿内国名。《世本》云:㬥辛公作埙,苏成公作篪〔三〕。谯周《古史考》云:古有埙、篪,尚矣。周幽王时,二公特善其事耳。今按:《书》有司冦苏公,《春秋传》有苏忿生。战国及汉时有人姓㬥,则固应有此二人矣。但此诗中只有“㬥”字而无“公”字及“苏公”字,不知《序》何所据而得此事也。《世本》说尤纰缪一作“謬”,谯周又从而传会之,不知适所以章其缪一作“謬”耳。】

〇《巷伯》,刺幽王也。寺人伤于谗,故作是诗也。

〇《谷风》,刺幽王也。天下俗薄,朋友道绝焉。

〇《蓼莪》,刺幽王也。民人劳苦,孝子不得终养尔。

〇《大东》,刺乱也。东国困于役而伤于财,谭大夫作是诗以告病焉。【谭大夫未有考,不知何据,恐或有传耳。】

〇《四月》,大夫刺幽王也。在位贪残,下国构祸,怨乱并兴焉。

〇《北山》,大夫刺幽王也。役使不均,已劳于从事,而不得养其父母焉。

〇《无将大车》,大夫悔将小人也。【此《序》之误,由不识兴体,而误以为比也。】

〇《小明》,大夫悔仕于乱世也。

〇《鼔钟》,刺幽王也。【此诗文不明,故《序》不敢质其事,但随例为刺幽王耳,实皆未可知也。】

〇《楚茨》,刺幽王也。政烦赋重,田莱多荒,饥馑降丧,民卒流亡,祭祀不飨,故君子思古焉。【自此篇至《车舝》,凡十篇,似出一手,词气和平,称述详雅,无风刺之意。《序》以其在《变雅》中,故皆以为伤今思古之作。《诗》固有如此者,然不应十篇相属,而绝无一言以见其为衰世之意也。窃恐《正雅》之篇有错脱在此者耳,《序》皆失之。】

〇《信南山》,刺幽王也。不能修成王之业,疆理天下,以奉禹功,故君子思古焉。【“曾孙”,古者事神之称,《序》专以为成王,则陋矣。】

〇《甫田》,刺幽王也。君子伤今而思古焉。【此《序》专以“自古有年”一句生说,而不察其下文“今适南亩”以下,亦未尝不有年也。】

〇《大田》,刺幽王也。言矜寡不能自存焉。【此《序》专以“寡妇之利”一句生说。】

〇《瞻彼洛矣》,刺幽王也。思古明王,能爵命诸侯,赏善罚恶焉。【此《序》以“命服”为赏善,“六师”为罚恶,然非诗之本意也。】

〇《裳裳者华》,刺幽王也。古之仕者世禄,小人在位,则谗谄并进,弃贤者之类,绝功臣之世焉。【此《序》只用“似之”二字生说。】

〇《桑扈》,刺幽王也。君臣上下,动无礼文焉。【此《序》只用“彼交匪敖”一句生说。】

〇《鸳鸯》,刺幽王也。思古明王,交于万物有道,自奉养有节焉。【此《序》穿凿尤为无理。】

〇《𫠆弁》,诸公刺幽王也。㬥戾无亲,不能宴乐同姓,亲睦九族,孤危将亡,故作是诗也。【《序》见诗言“死丧无日”,便谓“孤危将亡”,不知古人劝人燕乐,多为此言,如“逝者其耋”、“他人是保”之类,且汉魏以来乐府犹多如此,如“少壮几时”、“人生几何”之类是也。】

〇《车舝》,大夫刺幽王也。褒姒嫉妒,无道并进,谗巧败国,徳泽不加于民〔四〕,周人思得贤女以配君子,故作是诗也。【以上十篇并已见《楚茨》篇〔五〕。】

〇《青蝇》,大夫刺幽王也。

〇《宾之初筵》,卫武公刺时也。幽王荒废,媟近小人,饮酒无度,天下化之,君臣上下沈湎淫泆〔六〕,武公既入而作是诗也。【《韩诗》说见本篇,此《序》误矣。】

〇《鱼藻》,刺幽王也。言万物失其性,王居镐京,将不能以自乐,故君子思古之武王焉。【此诗意与《楚茨》等篇相类〔七〕。】

〇《采菽》,刺幽王也。侮慢诸侯,诸侯来朝,不能锡命以礼,数征会之而无信义,君子见微而思古焉。【同上。】

〇《角弓》,父兄刺幽王也。不亲九族而好谗佞,骨肉相怨,故作是诗也。

〇《菀柳》,刺幽王也。暴虐无亲而刑罚不中,诸侯皆不欲朝,言王者之不可朝事也。

〇《都人士》,周人刺衣服无常也。古者长民,衣服不贰,从容有常,以齐其民,则民徳归壹。伤今不复见古人也。【此《序》盖用《缁衣》之误。】

〇《采绿》,刺怨旷也。幽王之时,多怨旷者也。【此诗怨旷者所自作,非人刺之,亦非怨旷者有所刺于上也。】

〇《黍苗》,刺幽王也。不能膏润天下,卿士不能行召伯之职焉。【此宣王时美召穆公之诗,非刺幽王也。】

〇《隰桑》,刺幽王也。小人在位,君子在野,思见君子,尽心以事之。【此亦非刺诗,疑与上篇皆脱简在此也。】

〇《白华》,周人刺幽后也。幽王取申女以为后,又得褒姒而黜申后,故下国化之以妾为妻,以孽代宗,而王弗能治,周人为之作是诗也。【此事有据,《序》盖得之,但“幽后”字误,当为“申后刺幽王也”。“下国化之”以下,皆衍说耳。又《汉书注》引此《序》,“幽”字下有“王废申”三字,虽非诗意,然亦可补《序》文之缺。】

〇《绵蛮》,微臣刺乱也。大臣不用仁心,遗忘微贱,不肯饮食教载之,故作是诗也。【此诗未有刺大臣之意,盖方道其心之所欲耳。若如序者之言,则褊狭之甚,无复温柔敦厚之意。】

〇《瓠叶》,大夫刺幽王也。上弃礼而不能行,虽有牲牢𩟷一作“饔”饩,不肯用也,故思古之人不以微薄废礼焉。【《序》说非是。】

〇《渐渐之石》,下国刺幽王也。戎狄叛之,荆舒不至,乃命将率东征,役久病于外,故作是诗也。【《序》得诗意,但不知果为何时耳。】

〇《苕之华》,大夫闵时也。幽王之时,西戎东夷交侵中国,师旅并起,因之以饥馑,君子闵周室之将亡,伤己逢之,故作是诗也。

〇《何草不黄》,下国刺幽王也。四夷交侵,中国背叛,用兵不息,视民如禽兽,君子忧之,故作是诗也。

【校】
  • 〔一〕“第”,明正统本作“序”。
  • 〔二〕“慎”,元本作“谨”,据《津逮秘书》本改。
  • 〔三〕“苏成公”,元本作“成公”,明正统本作“苏公”,据辑本《世本·作篇》及《津逮秘书》本改。
  • 〔四〕“民”,《津逮秘书》本作“人”。
  • 〔五〕“上”,元本作“下”,据《津逮秘书》本改。
  • 〔六〕《毛诗正义》同,明正统本、《津逮秘书》本作“泆”。
  • 〔七〕“意”,《津逮秘书》本作“序”。

大雅

《文王》,文王受命作周也。【“受命”,受天命也;“作周”,造周室也。文王之徳,上当天心,下为天下所归往。三分天下而有其二,则已受命而作周矣。武王继之〔一〕,遂有天下,亦率一作“卒”文王之功而已。然汉儒惑于䜟一作“谶”纬,始有“赤雀丹书”之说,又谓文王因此遂称王而改元〔二〕。殊不知,所谓天之所以为天者,理而已矣;理之所在,众人之心而已矣。众人之心,是非向背,若出于一,而无一毫私意杂于其间,则是理之自然,而天之所以为天者,不外是矣。今天下之心既以文王为归矣,则天命将安往哉?《书》所谓“天视自我民视,天听自我民听”,所谓“天聪明自我民聪明,天明畏自我民明威”〔三〕,皆谓此耳。岂必赤雀丹书而称王改元哉?称王改元之说,欧阳公、苏氏、游氏辨之已详。去此而论,则此《序》本亦得诗之大旨,而于其曲折之意有所未尽。已论于本篇矣。】

〇《大明》,文王有明徳,故天复命武王也。【此诗言王季、大任、文王、大姒、武王皆有明徳,而天命之,非必如《序》说也。】

〇《绵》,文王之兴,本由大王也。

〇《棫朴》,文王能官人也。【《序》误。】

〇《旱麓》,受祖也。周之先祖世修后稷、公刘之业,大王、王季申以百福干禄焉〔四〕【《序》大误,其曰“百福干禄”者,尤不成文理。】

〇《思齐》,文王所以圣也。

〇《皇矣》,美周也。天监代殷,莫若周。周世世修徳,莫若文王。

〇《灵台》,民始附也。文王受命,而民乐其有灵徳,以及鸟兽昆虫焉。【文王作灵台之时,民之归周也久矣,非至此而始附也。其曰“有灵徳”者,亦非命名之本意。】

〇《下武》,继文也。武王有圣徳,复受天命,能昭先人之功焉。【“下”字恐误,说见本篇。】

〇《文王有声》,继伐也。武王能广文王之声,卒其伐功也。【《郑谱》之误,说见本篇。】

〇《生民》,尊祖也。后稷生于姜嫄,文武之功起于后稷,故推以配天焉。】

〇《行苇》,忠厚也。周家忠厚,仁及草木,故能内睦九族,外尊事黄耉,养老乞言,以成其福禄焉。【此诗章句本甚分明,但以说者不知比兴之体、音韵之节,遂不复得全诗之本意,而碎读之,逐句自生意义,不暇寻绎血脉,照管前后,但见“勿践”、“行苇”,便谓“仁及草木”;但见“戚戚兄弟”,便谓“亲睦九族”;但见“黄耉台背”,便谓“养老”;但见“以祈黄耉”,便谓“乞言”;但见“介尔景福”,便谓“成其福禄”。随文生义,无复伦理。诸《序》之中,此失尤甚。览者详之。】

〇《既醉》,太平也。醉酒饱徳,人有士君子之行焉。【《序》之失,如上篇,盖亦为孟子断章所误尔。】

〇《凫鹥》,守成也。太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,神祇祖考安乐之也。【同上。】

〇《假乐》,嘉成王也。【“假”本“嘉”字,然非为嘉成王也〔五〕。】

〇《公刘》,召康公戒成王也。成王将莅政,戒以民事,美公刘之厚于民而献是诗也。【召康公名奭,成王即位,年㓜,周公摄政七年而归政焉。于是成王始将莅政〔六〕,而召公为太保、周公为太师以相之。然此诗未有以见其为康公之作,意其传授或有自来耳。后篇召穆公、凡伯、仍叔放此。】

〇《泂酌》,召康公戒成王也。言皇天亲有徳,飨有道也。【《序》无大失,然语意亦疏。】

〇《卷阿》,召康公戒成王也。言求贤用吉士也。【“求贤用吉士”,本用诗文而言,固为不切,然亦未必分为两事。后之说者既误认“岂弟君子”为贤人,遂分“贤人”、“吉士”为两等,弥失之矣。夫《泂酌》之“岂弟君子”方为成王,而此诗遽为所求之贤人,何哉?】

〇《民劳》,召穆公刺厉王也。

〇《板》,凡伯刺厉王也。

〇《荡》,召穆公伤周室大坏也。厉王无道,天下荡荡,无纲纪文章,故作是诗也。【苏氏曰:《荡》之名篇,以首句有“荡荡上帝”耳。《序》说云云,非诗之本意也。】

〇《抑》,卫武公刺厉王,亦以自警也。【此诗之《序》有得有失。盖其本例以为非美非刺,则诗无所为而作。又见此诗之次,适出于宣王之前,故直以为刺厉王之诗。又以《国语》有左史之言,故又以为亦以自警。以诗考之,则其曰“刺厉王”者失之,而曰“自警”者得之也。夫曰刺厉王之所以为失者,《史记》卫武公即位于宣王之三十六年,不与厉王同时,一也;诗以“小子”目其君,而“尔”、“汝”之无人臣之礼,与其所谓“敬威仪”、“慎出话”者自相背戾〔七〕,二也;厉王无道,贪虐为甚,诗不以此箴其膏肓,而徒以威仪词令为谆切之戒,缓急失宜,三也;诗词倨慢,虽仁厚之君有所不能容者,厉王之暴何以堪之?四也;或以《史记》之年不合,而以为追刺者,则诗所为“听用我谋,庶无大悔”,非所以望于既往之人,五也。曰自警之所以为得者,《国语》左史之言,一也;诗曰“谨尔侯度”,二也;又曰“丧厥国”,三也;又曰“亦聿既耄”,四也;诗意所指与《淇奥》所美、《宾筵》所悔相表里,五也。二说之得失,其佐验明白如此。必去其失而取其得,然后此诗之义明。今序者乃欲合而一之,则其失者固已失之,而其得者亦未足为全得也。然此犹自其诗之外而言之也,若但即其诗之本文而各以其一说反复读之,则其训义之显晦疏密,意味之厚薄浅深,可以不待考证而判然于胸中矣。此又读《诗》之简要直诀,学者不可以不知也。】

〇《桑柔》,芮伯刺厉王也。【《序》与《春秋传》合。】

〇《云汉》,仍叔美宣王也。宣王承厉王之烈,内有拨乱之志,遇灾而惧,侧身修行,欲销去之。天下喜于王化复行,百姓见忧,故作是诗也。【此《序》有理】

〇《崧高》,尹吉甫美宣王也。天下复平,能建国亲诸侯,褒赏申伯焉。【此尹吉甫送申伯之诗,因可以见宣王中兴之业耳,非专为美宣王而作也。下三篇放此。】

〇《烝民》,尹吉甫美宣王也。任贤使能,周室中兴焉。【同上。】

〇《韩奕》,尹吉甫美宣王也。能锡命诸侯。【同上。其曰“尹吉甫”者,未有据。下二篇同。其曰“能锡命诸侯”,则尤浅陋无理矣。既为天子,锡命诸侯乃其常事。春秋战国之时犹有能行之者,亦何足为美哉?】

〇《江汉》,尹吉甫美宣王也。能兴衰拨乱,命召公平淮夷。【吉甫见上,他说得之〔八〕。】

〇《常武》,召穆公美宣王也。有常徳以立武事,因以为戒然。【召穆公见上,所解名篇之意,未知其果然否,然于理亦通。】

〇《瞻卬》,凡伯刺幽王大坏也。【凡伯见上。】

〇《召旻》,伯刺幽王大坏也。旻,闵也。闵天下无如召公之臣也。【凡伯见上。“旻闵”以下,不成文理。】

【校】
  • 〔一〕“继”,元本作“维”,据明正统本、《津逮秘书》本改。
  • 〔二〕“遂”,元本作“送”,据明正统本、《津逮秘书》本改。
  • 〔三〕“威”,元本作“成”,据明正统本改。《津逮秘书》本作“畏”。今本《尚书·皋陶谟》作“威”,但是亦有学者考证古本作“畏”。
  • 〔四〕“干”,元本作“千”,据《毛诗正义》、明正统本、《津逮秘书》本改。下朱注同。
  • 〔五〕“也”下,元本衍“尔”字,据明正统本、《津逮秘书》本删。
  • 〔六〕“位”,明正统本、《津逮秘书》本作“莅”。
  • 〔七〕“慎”,元本作“谨”,据《诗经·大雅·抑》原文、《津逮秘书》本改。“背”,明正统本作“悖”。
  • 〔八〕“他”,元本作“也”,据明正统本改。

周颂

《清庙》,祀文王也。周公既成洛邑,朝诸侯,率以祀文王焉。〔一〕

〇《维天之命》,太平告文王也。【诗中未见告太平之意〔二〕。】

〇《维清》,奏《象舞》也。【诗中未见奏《象舞》之意。】

〇《烈文》,成王即政,诸侯助祭也。【诗中未见即政之意。】

〇《天作》,祀先王先公也。

〇《昊天有成命》,郊祀天地也。【此诗详考经文,而以《国语》证之,其为康王以后祀成王之诗无疑〔三〕。而毛、郑旧说,定以《颂》为成王之时周公所作,故凡《颂》中有“成王”及“成康”字者,例皆曲为之说以附己意。其迂滞僻涩,不成文理,甚不难见。而古今诸儒无有觉其谬者,独欧阳公著《时世论》以斥之,其辨明矣。然读者狃于旧闻,亦未遽肯深信也。《小序》又以此诗篇首有“昊天”二字,遂定以为郊祀天地之诗。诸儒往往亦袭其误,殊不知其首言天命者,止于一句;次言文武受之者,亦止一句;至于成王以下,然后详说不敢康宁,缉熙安静之意,乃至五句而后已。则其不为祀天地而为祀成王,无可疑者。又况古昔圣王制为祭祀之礼,必以象类。故祀天于南,祭地于北,而其坛壝乐舞器币之属亦各不同。若曰合祭天地于圜一作“员”丘,则古者未尝有此渎乱厖一作“庞”杂之礼〔四〕;若曰一诗而两用,如所谓“冬荐鱼,春献鲔”者,则此诗专言天而不及地。若于泽中方丘奏之,则于义何所取乎?《序》说之云,反复推之,皆有不通,其谬无可疑者。故今特上据《国语》,旁采欧阳,以定其说,庶几有以不失此诗之本指耳。或曰:“《国语》所谓‘始于徳让,中于信宽,终于固龢〈音和〉,故曰成’者,其语‘成’字,不为王诵之谥,而韦昭之注,大略亦如毛、郑之说矣。此又何耶?”曰:“叔向盖言成王之所以为‘成’,以是三者。正犹子思所谓‘文王之所以为文’,班固所谓‘尊号曰昭,不亦宜乎’者耳。韦昭何以知其必谓文武以是成其王道,而不为王诵之谥乎〔五〕?”盖其为说本出毛、郑,而不悟其非者。今欲一涤千古之谬,而不免于以误而证误,则亦将何时而已耶?或者又曰:“苏氏最为不信《小序》,而于此诗无异词,且又以为周公制作所定〔六〕,后王不容复有改易。成王非创业之主,不应得以‘基命’称之。此又何耶?”曰:“苏氏之不信《小序》,固未尝见其不可信之实也。愚于《汉广》之篇已尝论之,不足援以为据也。夫周公制作,亦及其当时之事而止耳。若乃后王之庙所奏之乐,自当随时附益。若商之《玄鸟》作于武丁孙子之世,汉之庙乐亦随时而更定焉〔七〕,岂有周之后王乃独不得褒显其先王之功徳,而必以改周公为嫌耶?‘基’者,非必造之于始〔八〕,亦承之于下之谓也。如曰‘邦家之基’,岂必谓太王、王季之臣乎〔九〕?以是为说,亦不得而通矣。况其所以为此,实未能忘北郊集议之馀忿〔一〇〕,今固不得而取也。】

〇《我将》,祀文王于明堂也。

〇《时迈》,巡守告祭柴望也。〔一一〕

〇《执竞》,祀武王也。【此诗并及成、康,则《序》说误矣。其说已具于《昊天有成命》之篇。苏氏以周之”奄有四方“,不自成、康之时,因从《小序》之说,此亦以辞害意之失。《皇矣》之诗,于《王季章》中盖已有此语矣,又岂可以其大蚤而别为之说耶?诗人之言,或先或后,要不失为周有天下之意耳。】

〇《思文》,后稷配天也。

〇《臣工》,诸侯助祭遣于庙也。【《序》误。】

〇《噫嘻》,春夏祈谷于上帝也。【《序》误。】

〇《振鹭》,二王之后来助祭也。

〇《丰年》,秋冬报也。【《序》误。】

〇《有瞽》,始作乐而合乎祖也。

〇《潜》,季冬荐鱼,春献鲔也。

〇《雝》,禘太一作“大”祖也。【《祭法》:“周人禘喾”,又曰“天子七庙,三昭三穆,及太祖之庙而七。”周之太祖即后稷也。禘喾于后稷之庙,而以后稷配之,所谓“禘其祖之所自出,以其祖配之”者也。《祭法》又曰:“周祖文王。”而《春秋》家说,三年丧毕,致新死者之主于庙,亦谓之吉禘。是祖一号而二庙,禘一名而二祭也。今此《序》云“禘太祖”,则宜为禘喾于后稷之庙矣。而其诗之词无及于喾、稷者,若以为吉禘于文王,则与《序》已不协,而诗文亦无此意。恐《序》之误也。此诗但为武王祭文王而彻俎之诗,而后通用于他庙耳。】

〇《载见》,诸侯始见乎武王庙也。【《序》以“载”训“始”,故云“始见”,恐未必然也。】

〇《有客》,微子来见祖庙也。

〇《武》,奏《大武》也。

〇《闵予小子》,嗣王朝于庙也。

〇《访落》,嗣王谋于庙也。

〇《敬之》,群臣进戒嗣王也。

〇《小毖》,嗣王求助也。【此四篇一时之诗,《序》但各以其意为说,不能究其本末也。】

〇《载芟》,春藉田而祈社稷也。

〇《良耜》,秋报社稷也。【两篇未见其有“祈”、“报”之异。】

〇《丝衣》,绎宾尸也。高子曰:“灵星之尸也。”【《序》误,高子尤误。】

〇《酌》,告成《大武》也。言能酌先祖之道以养天下也。【诗中无“酌”字,未见“酌先祖之道以养天下”之意。】

〇《桓》,讲武类祃也。桓,武志也。

〇《赉》,大封于庙也。赉,予〈音与〉也,言所以锡予善人也。

〇《般》,巡守而祀四岳河海也。【此三篇说见本篇〔一二〕。】

【校】
  • 〔一〕“也”,《毛诗正义》、明正统本、《津逮秘书》本作“焉”。
  • 〔二〕“未”,元本作“有”,据明正统本、《津逮秘书》本改。
  • 〔三〕“王”,元本作“公”,据明正统本、《津逮秘书》本改。
  • 〔四〕“庞”,明正统本、《津逮秘书》本作“厖”。
  • 〔五〕“谥”,元本作“诗”,据明正统本、《津逮秘书》本改。
  • 〔六〕“已”,《津逮秘书》本作“所”。
  • 〔七〕“世”,《津逮秘书》本作“时”。
  • 〔八〕“必”,明正统本作“以”。
  • 〔九〕“为”,《津逮秘书》本作“谓”。
  • 〔一〇〕“北”,元本作“比”,据明正统本、《津逮秘书》本改。
  • 〔一一〕“告祭”,《毛诗正义》同。《津逮秘书》本作“祭告”。
  • 〔一二〕“二”,《津逮秘书》本作“三”。

鲁颂

《𬳶》,颂僖公也。僖公能遵伯禽之法,俭以足用,宽以爱民,务农重谷,牧于坰野,鲁人尊之。于是季孙行父请命于周,而史克作是颂。【此《序》事实皆无可考,诗中亦未见“务农重谷”之意,《序》说凿矣。】

〇《有駜》,颂僖公君臣之有道也。【此但燕饮之诗,未见“君臣有道”之意。】

〇《泮水》,颂僖公能修泮宫也。【此亦燕饮落成之诗,不为颂其能修也〔一〕。】

〇《閟宫》,颂僖公能复周公之宇也。【此诗言“庄公之子”,又言“新庙奕奕”,则为僖公修庙之诗明矣。但诗所谓“复周公之宇”者,祝其能复周公之土宇耳,非谓其已修周公之屋宇也〔二〕。《序》文首句之谬如此,而苏氏信之,何哉?

【校】
  • 〔一〕“此亦燕饮落成之诗,不为颂其能修也”字下,《津逮秘书》本作“此亦燕饮其群臣之诗落成其能修之意”。
  • 〔二〕“已”明正统本作“能”。

商颂

《那》,祀成汤也。微子至于戴公,其间礼乐废坏。有正考甫者,得《商颂》十二篇于周之太师,以《那》为首。【《序》以《国语》为文。】

〇《烈祖》,祀中宗也。【详此诗,未见其为祀中宗,而末言“汤孙”,则亦祭成汤之诗耳。《序》但不欲连篇重出,又以中宗商之贤君,不欲遗之耳。】

〇《玄鸟》,祀高宗也。【诗有“武丁孙子”之句,故《序》得以为据。虽未必然,然必是高宗以后之诗矣。】

〇《长发》,大禘也。【疑见本篇。】

〇《殷武》,祀高宗也。

留言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